淡水去了好幾次,八里卻一次也沒去過
這次發現了新地方"十三行博物館",所以到八里去探險囉
簡單介紹一下十三行博物館

1955年秋天,中華民國空軍的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八里鄉觀音山上空時,突然發現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是發現了鐵礦,所以才會影響到羅盤的運作。

1957年,潘克永找上了在國立台灣大學任教的地質學家林朝棨,會同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黃瀛東到八里鄉頂罟村現地勘查,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土法煉鐵所遺留的殘渣。因為當地並無漢人或日本人煉鐵的紀錄,他們乃斷定這些殘渣為史前人類的煉鐵遺址。由於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有個別名叫「十三行村」,於是以該名稱將此考古遺址命名為「十三行遺址」。至於頂罟村別名的由來則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因為清朝時,這裡曾為重要商港,有多達十三行郊(商家)在此經商,所以將此處稱為「十三行」。可是,也有學者認為「十三行」可能來自原住民語言的音譯,為原住民稱呼該地之名稱。

1959年,石璋如教授率領學生們到該址短期試掘,獲得陶器、石器、鐵器和玻璃器等文物以及二座墓葬,並推斷十三行遺址屬於台灣住民凱達格蘭及噶瑪蘭系統的史前文化。1963年,台北縣文獻會委託劉斌雄教授在該遺址開挖二個深坑,發現遺址有二個文化層重疊,下層為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即十三行文化層),上層則是近代的漢文化層。1980年,交通部觀光局將八里鄉十三行文化遺址列為重要考古遺址。

1988年,考古學家臧振華和劉益昌,由於對台灣平埔族和早期漢文化之間之接觸這個研究議題感到興趣,而決定選擇十三行遺址進行考古挖掘,卻意外引爆了一場文化保存和工程建設的衝突事件。原來,十三行遺址已被前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畫定為「八里污水處理廠」用地,即將動工。經過文化及學術團體兩年多的抗爭,在顢頇無理而又自以為是的內政部處理下,僅保留了極少部份之遺址,誠為臺灣考古史上之一大悲劇!

1991年,十三行遺址被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保存範圍長約144公尺、寬約22公尺、總面積為3,161.9平方公尺。1995年,中央各部會決議在污水處理廠旁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1998年,該館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同時也開始博物館的興建工程,2003年,博物館正式完工並開館。(from WIKIpedia)

我們從關渡捷運站坐公車,先到渡船頭吃東西才去十三行
律上遇到一個可愛的小孩
 

老街


不過後來發現沒什麼特別好吃的!
所以逛一陣子就轉戰十三行了,畢竟那裏才是真正的目的地

還沒進到館裡就遇到了很多動物

螃蟹
 

被踩死的螃蟹
 

關渡的水鳥(應該是鷺鷥吧!)
 

入口大門
 

門口旁邊有一隻植物堆成的動物,應該是狗吧...
還是狐狸?
 

展館裡面的天井
 


外面的鯨背屋頂
 

這個解說員很有趣
下次去參觀有建築導覽的時候可以跟著去,,解說得很詳細

裡面展示的原住民盾牌,這一塊感覺很像小孩畫的
不過很可愛,很有原住民風(雖然看起來有點像非洲的東西)
 

館內的裝置藝術品
以冶鐵時候的爐渣為意象
感覺是拍照片的好地方
 

其實展館裡面很漂亮,不過我沒多照
看東看西就花了很多時間了
這裡真是一個不錯的地方
大家有機會可以來這裡逛逛

晚餐又跑到師大去吃了
吃了傳說中好吃的滷味
是還不錯吃,不過人還真多
最後在一家文具店看到這隻大肥貓
 

一整個超大隻,老闆娘說他有8.6公斤!
旁邊一直有人來來往往,還有客人故意鬧他
還是吵不醒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lo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